關於封面
非言語催眠是一門充滿魅力與挑戰的藝術。然而,在實踐過程中,催眠創造者面臨的一大問題就是被。所謂被,即是指催眠創造者會不自覺地接收到客戶的症狀或情緒,出現與客戶完全相同的身心反應。
舉例而言,有些催眠創造者會突然變得特別肥胖,幾年內身體就急遽出現問題,甚至不得不休業或辭世。另一些人則是在開業兩三年後就開始出現身心不適的狀況。這些都與被有著密切關係。除此之外,催眠創造者也很容易出現工作倦怠症候群,原因同樣出在被上。
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被現象的發生呢?
這個問題說起來或許有些玄奧,但如果從同調性的角度去理解就會豁然開朗。在催眠過程中,催眠創造者與客戶會建立一種臨場感的共享。他們原本各自擁有獨立的臨場感世界,但在催眠過程中會逐步同調、融合。這種同調過程就是被的根源所在。
所謂「站在他人角度思考」或是「產生共感」,都只是表面現象,實際上同調的過程要深得多。催眠創造者會以身心深層的方式與客戶產生同調,以至於客戶的痛苦和症狀都會在無意識中轉嫁到自己身上。這就是被的本質。
就像是當親友失去摯愛而哀悼時,我們也會忍不住跟著哀悼一樣。雖然我們並未真正失去什麼,但內心深處還是會產生難以言喻的悲傷。被的感受也是類似的機制。
所以當我們察覺到被的症狀時,需要用理性的態度去對待它。我們要告訴自己,這些症狀並非真實存在,只是一種心理上的投射而已。只要能夠放下這種「被」的感受,就能遠離被的困擾。
催眠咖啡館的導師們在第三堂課程中,會詳細講解如何應對被的問題。這不僅是為了保護催眠創造者自己,也是為了能夠持續為客戶提供優質的服務。畢竟,只有我們自己身心健康,才能夠真正幫助他人走出困境。
催眠創造者田村認為,催眠本質上就是一種微妙的心理機制。在催眠過程中,催眠創造者與參與者建立了一種獨特的關係和情境,使參與者的潛意識得以開放,進而達到改變習慣、釋放壓力等目的。這種微妙的心理歷程中,參與者不會完全失去自我意識,反而能夠在放鬆的狀態下接受建議,達到自我探索與成長的機會。
田村強調,催眠並非意味著完全失去控制力,而是在放鬆與開放的狀態下,潛意識能夠更容易接受建議,從而實現改變。這個過程需要建立在相互信任的基礎之上,催眠創造者必須耐心地引導參與者進入這種狀態,並給予適當的建議。同時,參與者也需要保持開放的心態,願意接受並實踐建議,這樣才能收到最佳的成效。
催眠咖啡館就是提供這種獨特體驗的場所。在這裡,來賓可以親身感受到催眠的魅力,探索自我潛能,並在輕鬆愉悅的氛圍中,達到身心的放鬆與平衡。不論是想克服煙癮、減輕焦慮,還是尋求靈感與創造力的提升,都可以在這裡找到合適的課程與指導。

催眠術中的身心共鳴:解析與釋放
在催眠創造的奧秘世界中,身心共鳴是一個極其微妙且深奧的現象。當我們談論「被」這個現象時,實際上是在探討人類意識深處那難以言喻的連結與交互作用。它不僅僅是一種簡單的心理現象,更是一種跨越個體界限的能量交換。
深入探究,我們會發現身心共鳴背後蘊含著複雜的生理和心理機制。就像是一種無形的共振場域,催眠創造者田村經常強調,這種現象超越了一般人的理解範疇。在催眠咖啡館的研究中,他們發現人類的意識場域遠比我們想像的更加流動且富有彈性。當兩個個體進入深度同理的狀態時,彼此的生理和心理系統會產生微妙的共鳴和同步。
理解和釋放這種共鳴,需要高度的自我覺察和內在平衡。重要的是要認識到,身心共鳴並非一種被動的過程,而是一種主動的能量交流。當我們意識到自己正在經歷這種共鳴時,關鍵不在於抗拒或否定,而是以開放和覺知的態度去觀察和釋放。就像是在內心設置一個溫和而堅定的邊界,允許能量流動,同時保持自身的完整性和獨特性。這種態度不僅能保護自己的心理和生理系統,更能促進更深層次的療癒和成長。
コメント